近年来,甘肃省推广的以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”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,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,使马铃薯、玉米等主要作物生产一举摆脱了“靠天吃饭”、低而不稳的困境。依靠技术进步,甘肃省实现了粮食“十三连丰”。此外,伴随着我省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、消化、创新和应用,形成了一整套成本低廉、技术简单、适应性强的节水灌溉新技术。一些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节水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。我省旱作农业和节水技术在丝绸之路沿线、甚至是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需求大
随着国家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深入,周边沿线农业大国居多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,土地资源条件优良,特别是中亚五国、西亚国家等地广人稀,光热条件好,人均耕地面积均远超我国平均水平,特别是俄罗斯、中东欧国家、中亚五国,人均耕地面积大,具有较大的农业开发潜力。
与此同时,其中一些国家农业科技水平低,装备水平落后,单位面积产出有很大提升空间。俄罗斯、蒙古、中亚五国、西亚等国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较低,其中最突出的是蒙古、哈萨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等土壤、气候条件与我省相似的国家,单位亩产尚不到我省同类作物亩产的1/4,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是这些国家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,农业生产性服务业、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空白,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,具有广阔前景。
为此,民进甘肃省委员会提出,我省应当抓住随着国家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机遇,打造品牌,利用发挥“丝绸之路”黄金段和“桥头堡”区位优势,推动我省旱作、节水农业走出去,带动甘肃省旱作、节水农业、种业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,在国际化分工中占据先机,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推广合作“新名片”
民进甘肃省委员会的提案认为,在基础设施建设、能源等行业陆续走出去,成为我国推进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名片的同时,应当重视和支持成熟的旱作、节水农业技术走出去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的新名片。与基础设施建设、能源等行业走出去相比,加强农业领域技术合作和输出有其特殊的优势。
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必然会提高农业产出水平,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人民福祉,促进民心相通,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战略安全,通过输出旱作、节水农业技术,发挥这些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,促进粮食单产提高,特别是提高实现中亚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,使我国粮食进口路线不仅仅依赖海上运输的途径,开辟我国粮食战略陆上通道,保证国家粮食安全,同时有利于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。
提案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使西部地区又一次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。我省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,积极参与国际化技术合作,为我省旱作、节水农业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化合作提供新平台,开拓新市场。旱作农业技术、节水灌溉技术主要运用于西部地区,节水装备制造、制种等产业主要布局在西部地区。扩大农业旱作、节水技术走出去能够促进我省发挥区域优势、通道作用,获得更多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,也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多管齐下发挥技术优势
为了确保甘肃省旱作、节水农业走出去,民进甘肃省委员会的提案建议,甘肃省应进一步对已有的旱作、节水农业技术进行认真总结,重点针对中亚五国、西亚国家的农业生产条件,提炼若干模式,形成品牌,便于开展合作,进行复制推广。带动科研机构、有关企业积极参与,在输出技术的同时,推动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占领市场,做大做强。积极谋划一批面向中亚各国、俄罗斯等国家原料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,利用好中俄、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业贸易合作协议,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。
提案还建议,推进顶层设计,带动科研机构、相关企业参与项目合作。建议我省积极向国家建议,将旱作、节水农业领域合作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点内容,对旱作、节水农业走出去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。积极呼吁将旱作农业、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采购纳入亚投行、丝路基金的金融支持范围。
提案最后建议,甘肃省组织力量加大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农业生产领域政策、法律、技术水平、装备状况的信息收集、需求调查等方面情况研究,补齐目前对沿线国家农业情况的研究短板,便于掌握情况和动态,为我省旱作、节水技术,农业装备和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做好准备工作。并制定有关鼓励旱作农业、节水农业科研机构,节水农业装备制造和服务业、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、扶持措施和政策性意见。
|